2025年起养老金正式并轨!体制内外养老金,为何还有这么大差距?
2014年10月,我国正式建立了机关养老保险制度,标志着养老金并轨进程的开启。但要理解这项制度的复杂性,我们需要注意到,养老金的并轨并非简单的“一刀切”,而是设定了为期十年的过渡期。这一阶段从2014年10月至2024年9月,既需要时间来逐步实施,也为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带来了深切的体会。在这一过渡期内,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计算方式遵循了新旧相结合的原则,同时他们还能享受到一定的补偿养老金待遇。
当2025年到来时,养老金的并轨将得到真正执行。此时,我们自然会问,为什么体制内的退休金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而体制外的退休金却显得相对较低,从而导致两者之间依然存在显著差距呢?
养老金的并轨主要体现在计算方式的统一上。换言之,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的人员,其养老金计算方式将与企业退休人员相同,均基于其累计缴费年限、平均缴费指数及基本养老金的计算基数来进行计算。然而,这种计算方式的改变并不意味着体制内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会减少,反之也并未提升体制外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因此,体制内外之间的养老金差距并没有缩小,这一现象实属正常。如果希望获得更高的养老金水平,个体必须提升自己的参保缴费条件,方能实现这一目标。
体制内的退休人员之所以享有更高的养老金,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仅能够享受基本的社保养老金待遇,还有一份可观的补充养老金,即职业年金。职业年金与机关养老保险制度是同时建立的,自2014年10月便已启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至2025年,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多数都会参与至少十年的职业年金计划。因此,将来能够获得的补充养老金预计也会相当可观,有些甚至能达到每月两三千元。这部分收入无疑为退休后提供了较高的综合收入水平,使得体制内退休人员相较于体制外人员具有明显的优势。
展开全文
2024年10月后,养老金将实现实质性的并轨,但对于在2014年9月前已参与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来说,他们的工龄年限皆会被视同工龄认定。这意味着这些人的事业单位工龄不会受到影响,并且最终他们将依据过渡性养老金计算方式予以补偿。
相比之下,体制外的退休人员大多不具备视同工龄的待遇,也无法享受过渡性养老金。因此,在这一点上,体制外退休人员与体制内退休人员之间的差距显得尤为突出。
虽然2025年开始实施的养老金并轨并不意味着体制内外养老金差距的缩小,但想要实现更高的养老金水平,个人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参保缴费条件,包括累计缴费年限和平均缴费指数。此外,参与补充养老金制度也是一条有效途径。尽管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的参与受限,但个人养老金制度是开放的,未来通过参与这一制度仍有可能实现更高的退休收入。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专注于社保与退休领域的知识。如果您对我的文章感兴趣,不妨关注我,这样可以更方便地获取相关信息,感谢您的支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