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Details

Home职业分析中国人为何在世界各地遭到歧视,西方对华刻板成见,究竟从何而来

中国人为何在世界各地遭到歧视,西方对华刻板成见,究竟从何而来

“东亚病夫”这一称号,仍然频繁出现在世界各大媒体和网站上,甚至连一些普通的越南餐馆,都会张贴着“中国人不得入内”的告示。不可否认,中国在国际上所遭受的歧视,和西方社会长期以来的成见息息相关。那么,西方深层次的偏见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历史原因?而中国应当如何应对这种根深蒂固的偏见?

事实上,世界对中国的偏见并非一蹴而就,它是近现代数百年历史的产物。早在中国的盛唐时期,“唐人”的身份,曾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象征,世界各国对这一身份充满崇敬。公元7世纪,前往印度求学的玄奘,得到了世界各国的热烈欢迎,正是唐朝盛世中国的代表——“唐人”的国际地位,也因此达到了巅峰。

然而,随着清朝的衰落,中国的国力逐渐下滑,华人身份在全球的地位也开始遭到各种偏见。19世纪初,鸦片的大量输入使得中国民众的健康急剧恶化,国民体质大幅下降。1839年,林则徐发动了著名的虎门销烟,然而,禁毒举措反而引发了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其在面对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时显得无力抵挡,最终,1842年,清朝败给了英国,昔日的“天朝大国”形象随之崩塌。

鸦片战争的失败,让清朝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并同意继续进口鸦片。鸦片的泛滥,不仅未能遏制,反而愈演愈烈。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的国际形象更是严重受损,西方对中国的轻蔑和歧视也日益加深。正是在这个时期,“东亚病夫”这一充满侮辱性的称号应运而生。

然而,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并非华人全球遭受歧视的唯一根本原因。19世纪60年代,西方列强迫使清朝签署劳工输出协议,大量华工被送往海外,尤其是美国成为了华工的重要输出地。在修建美国的大西洋-太平洋铁路时,华工的贡献不可忽视,然而,这些华工在艰苦的劳动条件下,很多不幸死于非命。据保守统计,华工的辛勤工作让铁路提前七年完成,但数以千计的华工在过程中死于过劳和事故,很多人甚至葬身在铁路的枕木下。

尽管华工为外国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在异国他乡却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由于低廉的工资,华工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许多人常常食不果腹、衣衫褴褛,生活在西方社会的最底层。同时,华工吃苦耐劳、对工资要求极低的特点,使得企业更倾向于雇佣他们,这也导致了白人劳动者对华工的强烈敌视和歧视。

随着美国太平洋铁路工程的竣工,劳动力市场趋于饱和,华工开始面临被驱逐的命运。1882年,美国出台了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这是美国历史上针对某一特定民族的唯一一部带有种族歧视色彩的法律。在这一法案的推动下,华人在美国的地位进一步恶化,社会上的种族偏见愈发严重。

直到1943年,鉴于中美两国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背景,美国才废除了这一具有严重种族歧视色彩的法案。直到2012年,美国国会才对《排华法案》作出正式道歉,但并未做出任何形式的赔偿。

那么,为什么即使在中国近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崛起的今天,华人依然面临着普遍的种族歧视呢?

一方面,西方社会长期的刻板印象和对中国崛起的恐惧,仍是导致华人遭遇不公待遇的关键原因。19世纪末,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迅速崛起,试图挑战英国在全球的领导地位。然而,德国并未像英国那样拥有广袤的殖民地,也缺乏像英国一样强大的国际影响力。为了扩大德国的国际影响力,威廉二世皇帝提出了著名的“黄祸论”,他鼓吹中国人口众多,如果任其发展,将对西方世界构成巨大的威胁。威廉二世的这一理论深深影响了西方的舆论,最终推动了德国对中国山东胶州湾的侵占,以及加入八国联军的侵华行径。

尽管“黄祸论”并未让德国在西方占据领导地位,但它却为西方对中国人的歧视和偏见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成为日后“中国威胁论”的源头之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毛泽东提出的外交方针,如“另起炉灶”和“一边倒”,宣告了中国的崛起。然而,在中国摆脱了西方列强的压迫后,西方国家尤其是英美两国开始感受到失去特权的痛苦,开始对中国的新政府心生嫉恨。与此同时,冷战的爆发使得中国在全球舞台上更加孤立。

朝鲜战争的爆发,使得中国以志愿军的身份参与了抗美援朝,这一举动使中国首次作为世界大国出现在全球舞台上。虽然1953年中国成功获得了战争的胜利,但在美国的眼中,这场败局成为了国家的耻辱。随后的“麦卡锡主义”反共思潮,让中国在美国媒体上的形象更加恶劣。

然而,实力才是最强的回应。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国在核武器、导弹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全球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1971年,尽管西方国家强烈反对,中国依然成功重返联合国。中国的崛起证明,西方的抹黑与偏见无法阻挡中国的前进步伐。

进入20世纪70年代,美国为全球利益考虑,调整了长期以来对中国的敌视政策。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随后,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然而,虽然中美关系在80年代得到了发展,但中国在西方社会中的地位并未得到彻底改变,华人依然面临着不小的歧视和偏见。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西方对中国的恐惧与敌意再次上升。2011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成就虽然令全球惊叹,却也加剧了“中美冲突”和“中国威胁论”的呼声。2012年,美国宣布“重返亚太”,对中国施加更大的军事与外交压力。此时,2018年中美贸易战的爆发进一步加深了西方社会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那么,是什么让西方社会在中国逐步崛起的今天,依然对中国持有偏见与敌意呢?

首先,文化观念深刻影响着一个社会的态度。尽管中国已经以强健的体魄和卓越的表现屹立在世界舞台上,但西方社会依然对中国人有着深刻的刻板印象。其次,随着中国的崛起,西方的“霸权主义”逐渐受到挑战,中国提出的“合作共赢”理念,让全球的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

面对这些挑战,中国并不会袖手旁观。如今,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88 霹雳侠职业教学与活动专题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