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Details

Home活动日历丞相和宰相到底有什么区别?历朝历代的宰相都叫什么?

丞相和宰相到底有什么区别?历朝历代的宰相都叫什么?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史书和影视作品中常见到“丞相”和“宰相”这两个词汇。例如,在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及《大秦赋》中,我们看到了丞相刘罗锅和丞相李斯等历史人物。这常常让人误以为“丞相”和“宰相”是同一职位,仅是不同的称呼,尽管这两个职位都担任着辅佐帝王的重任,实际上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丞相是一个具体的官职名称,而宰相则是一个涵盖不同职务的统称,二者在历史上各有不同的由来和作用。

宰相这个职务的出现,远早于丞相,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例如,“太宰”和“尹”等职务就已经具备宰相的职能,虽然那个时候的称谓还不统一。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宰相的职务逐渐稳定为“相”这一称谓,其中的“相邦”则是典型的表示,比如齐国的管仲和赵国的蔺相如。而“丞相”作为官职的名称首次出现在秦国,秦武王二年设立了丞相这一职务。由此,丞相这一名称才得以正式确立。至于为何某些古籍中没有使用“相邦”这一称谓,而使用“相国”,有一种解释是出于对汉高祖刘邦名字的避讳,史书为了避免直接提及其名而改用了“相国”这一说法,例如《史记》就提到吕不韦为相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朝代中辅佐帝王的官职名称发生了许多变化,诸如中书令、尚书令、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等,这些都属于宰相的不同称呼。不过,无论名称如何变化,凡是担任辅助君主治理国家的最高官员,都可被称为“宰相”。因此,总结而言,宰相代表的是一种制度,而丞相则是该制度中的具体官职名称。

接下来,详细了解各朝代宰相的官职名称变化吧!

秦朝

在秦朝,宰相的正式名称为丞相,有时还会设置左右丞相,其中右丞相的权力略高于左丞相。

汉朝

汉朝延续了秦制,继续使用丞相这一名称,辅以御使大夫作为副职。由于丞相的工作事务繁多,到了汉成帝时期,三公制度得以建立,御使大夫被改为大司空,从而将丞相制度与三公并行。随着朝代的更替,东汉时期,丞相的职务逐渐被调整为大司徒、司徒、司空及太尉,其中太尉的权力最高。最终在汉献帝时期,丞相职务被恢复,而曹操也成为了东汉的首位丞相。

展开全文

晋朝

晋朝时期设立了省事、尚书省、门下省,这三省制度的核心官员和三公职务合称为宰相,被称为“公辅大位”或“宰辅”。

南北朝

到了南北朝,宰相的官职变得更加多样化,包括中书监、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仆射等职务,其中“录尚书事”是最具权力的职位。

隋朝

隋朝确立了三省制度,分别为内史省(内史令)、门下省(纳言)、尚书省(尚书令),这三省的负责人都可以称为宰相。

唐朝

唐朝时期,宰相制度进一步细化。中书省的掌管者被称为中书令,门下省的主管官员是侍中,参议政事的为中书侍郎或门下侍郎。李世民曾担任尚书令,但唐朝时期并未再设尚书令,而是由尚书仆射担任宰相。到了唐高宗时期,尚书仆射的职务要加上“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能成为宰相。武则天时,更是将中书省更名为凤阁,门下省更名为鸾台,同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更名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宋朝

宋朝的宰相正式职称为同平章事,而副宰相则为参知政事。宋神宗时期,元丰改制设立了宰相,首相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则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副相则有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等职务。到了宋徽宗时期,左仆射改为太宰,右仆射则改为少宰。宋高宗时期,宰相官职再次修改为“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宰相为参知政事。

辽朝

辽朝首次将宰相制度固定为官职,分为南北两个系统。南面模仿唐朝制度设立三省六部等官职,但实权较弱。北面则由北院和南院分别负责军事和内政。南院的主管官员被称为“南院大王”,乔峰在《天龙八部》中所担任的就是这一职务。

元朝

元朝的行政中心是中书省,长官中书令由太子兼领,左右丞相位居其下,分别为平章政事。他们都被视作宰相。

明朝

明朝最初设立了中书省,并拥有左右丞相,但在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取消了丞相职务,改由自己亲自处理政务,从此宰相制度在明朝被废除。不过,明成祖时设立了内阁大学士以协助处理政务,随着内阁权力的增大,内阁大学士实际上成为了宰相,其首位为首辅,其余大学士则为次辅。

清朝

清朝延续了明朝的制度,设立了内阁大学士,但在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立使内阁成为了闲职。军机大臣逐渐成为了事实上的宰相,尽管清朝并没有正式承认“宰相”的职务名称。

总结来看,古代中国的宰相制度经历了许多变革,其官职名称和职权结构随着帝王的需要和权力斗争而不断调整。宰相的频繁变化,正是君权与相权博弈的产物,体现了古代帝王对权力的控制欲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88 霹雳侠职业教学与活动专题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